close

  新華社記者牛琪張天國薑婷婷
  合拍片再次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大贏家——以內地出品、香港導演和亞洲多地演員合作為標簽,斬獲12個獎項的《一代宗師》,展示了10年來香港電影北上的成功一面。
  “香港提供人員和技術、內地提供資金,這種合作方式是電影工業發展的需要。”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總監王慶鏘說。
  自2004年《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》正式實行後,兩地合拍片的趨勢便逐漸明晰,更多合作開始展開。
  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的統計顯示,2003年至2012年間,內地與香港合拍影片達322部,占內地與境外合拍影片總數的68.5%;2013年,獲准立項的合拍片共55部,其中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占到62%。
  而在此前,香港電影已進入輝煌時代之後的陣痛與調整期。
  “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創下每年250部電影的奇跡,但奇跡過後就突然顯得有些衰落。”王慶鏘說,當年的成功是天時與地利共同促成,很難複製。
  許多香港電影人承認,如想獲得新生,香港電影就需要考慮內地市場和在整個華語地區的影響力,同時獲得來自內地的投資和演員。
  內地電影製作者同樣重視與香港的合作。“現在好一點的電影一般都有兩岸三地的演員和主創,分工也越來越細化。”鳳凰傳奇影業有限公司總裁蔣浩說,之前的操作模式是做完內地再做香港市場,現在則從攝製時就開始找香港合作伙伴,力爭做到票房最大化。
  票房的確證實了合拍片的可取。數據顯示,2013年票房收入前10名的國產片中,《狄仁傑之神都龍王》《西游降魔篇》和《風暴》均為香港與內地合拍。
  更多的業界人士也認為,合拍片對內地和香港電影人都有好處:內地資金和演員的到來,讓香港電影形式更為豐富;運作成熟的香港電影產業,也給內地電影帶來觀念和技術上的進步。
  不過,合拍片在內容和風格上也遇到了眾口難調——各種元素的混合摻雜,令香港電影原有特征變得曖昧不清,吸引力也有所下降。
  香港導演陳果曾表示,儘管合拍片已成為香港電影特色,但香港和內地觀眾卻都不太認可,因為大家覺得它失去了香港原汁原味的東西。
  “在創作方面,電影的風格和戲路都變寬了,從很集中的特色到現在的平均分配。”香港導演關智耀表示,雖然改變失掉了很重的香港味,有一點可惜,但還是要跟著時代潮流往前走,努力在兩者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。
  “彭浩翔就是能較好找到平衡點的導演之一,香港和內地觀眾都很喜歡。”關智耀等電影人一致認為,對人類普遍情感如愛情的細緻描摹,讓彭浩翔的作品跨越了地理意義上的局限。(完)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李鵬勛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北上10年——合拍片探索香港電影新路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p45lpqv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